2012-05-17 12:13: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论:评论已关闭 点击:
“目前我所有的基金还在汇丰银行,到底该如何解决,我很无奈。面对汇丰这么强大的企业,我们投资者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我想对国内其他投资者说,不要盲目崇拜洋品牌”。杭州的严先生(化名)在花1000万元购买汇丰银行的QDII理财产品近五年之后,仅剩下500万元左右,不由跟记者感叹。严先生为何会如此感叹?究竟他对汇丰银行的理财有哪些不满?严先生向中国经济网记者道出了苦水。
中国经济网记者联系汇丰银行企业传讯部采访理财产品亏损情况,汇丰表示,由于涉及客户交易信息,基于保密责任,汇丰无法披露任何客户的相关资料。需要强调的是,汇丰一贯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并遵循各项监管和法规要求,对服务流程亦建立了严格的内控体系。
看中汇丰收益回报买理财产品
严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在2007年9月购买了汇丰银行杭州分行两款理财产品的,产品名称分别为QDII----汇丰中国股票基金、霸菱香港中国基金。当初在购买此理财产品前,汇丰银行给他做了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评估取向为平衡型,适合购买风险等级为2级至3级,属低至中度风险理财产品。
在购买以上两款理财产品时,汇丰给他看了这两款产品的历史表现,非常优秀,并明确表示此产品为中度风险,风险等级为3级。在严先生给记者提供的当年(2007年)购买产品资料来看,这两款产品的收益还是很不错的,汇丰中国股票基金前5年累计回报(按美元计算)为329.9%,霸菱香港中国基金达到414.2%。
最终,出于对洋品牌的信任,严先生打算购买这两款产品。
亏损原因:汇率变化,基金公司运作能力,产品设计
记者在汇丰银行网站查阅这两款产品时发现,最近5年(至2012年1月31日)汇丰中国股票基金的累积回报(按美元计算)为5.6%。其中2007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报分别为55.4%、-53.8%、57.1%、0.9%和-20.4%,今年1月份的投资回报为10.8%。霸菱香港中国基金最近5年(至2012年3月31日)的累积回报为10.0%。2007年至2011年每年的回报分别为76.8%、-54.2%、 64.2%、2.1%和-19.5%,今年头三个月回报率为7.4%。由于严先生是2007年下半年买的基金产品,当时股市正处于历史高位,因此损失也更大。但即使这样,净值被腰斩也令人意外。
严先生的1000万本金到现在只有500万元左右,严先生表示,目前他所有的基金都还在汇丰银行,接下来到底该如何解决,他也很无奈。
亏损的原因究竟是由哪些方面造成的?严先生认为,一个是汇率的变化,再一个是基金公司运作能力,面对市场波动的变化,汇丰与基金公司没有快速应变能力及风险控制手段。还有就是产品设计的问题。严先生认为,此产品在运作过程中风险100%是客户的,银行和基金公司没有任何风险。针对这种产品设计,客户亏到清仓也不会触及到汇丰的神经。
客户提出四大疑问尚未得到汇丰银行答复
严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在2011年底找过汇丰银行杭州分行的沈副行长,想与其进行沟通,就以下问题希望给予答复:
问题一:在购买这两款产品时有明示此产品是风险等级3级的中度风险产品,为什么他买了以后会变成风险等级为4的中度至高度风险产品了?
问题二:经过5年中长期的投入,通过专业基金公司及汇丰理财团队的运作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亏损额度?
问题三:5年来客户一直在亏损,而基金公司每年还是从理财账户中抽取管理费,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基金公司和汇丰银行如何来承担相应的理财亏损责任?
问题四:对于后续的风险控制汇丰有何措施?如何通过汇丰理财团队运作好余下本金的回报潜力?
严先生告诉记者,在把产品的风险等级调整到4级时,汇丰银行没有跟他进行沟通,也没有告知他。此外,严先生认为,面对市场风险,汇丰的专业理财团队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和措施,根本没有体现出专业的资产管理水平。没有帮助客户减少损失,汇丰没有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于以上的四个问题,严先生无奈地跟记者说:“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收到汇丰的正式答复。”
汇丰银行理财频坑客户伤了客户的钱包
近年客户购买汇丰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事件至少有五起,客户亏损多则达千万,有的人甚至已债台高筑。
除了上述杭州严先生的事件外,此外还有,2007年10月,金亮请汇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帮忙推荐股票,3个月后,其账户里的120万美金、60万港币化为泡影,还倒欠银行23万港元,因为他买的根本不是打折股票,而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FA;2008年11月报道,北京储户方先生将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北京燕莎中心支行告上法庭,理由是自己明明办的是存款,结果变成了双利存款,导致一个月损失了30多万元;2008年7月,任小姐到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咨询业务时,一位李姓经理跟她说澳币走势好,结果3个月后,不但没赚还亏了5万元;2008年7月22日,甘女士投入汇丰银行42万余元港币做“双利存款”,一周之后财产“缩水”了近10万港元。
专家: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外资行理财产品不靠谱”的激愤近期愈演愈烈,比如近期的渣打银行VS宋文洲的“战争”。有网友表示,此事银监会应介入调查给予公开处置。若渣打无耻,建议暂停其中国理财业务资格,取消其高管从业资格。
此外,最近被曝出的几项外资行理财产品大部分是在三到五年前购买的、挂钩国外股票或外汇等方面的理财产品,也就是说,这些理财产品多数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因为负收益跌落神坛的部分外资行理财产品为什么背上“割肉机”的骂名呢?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中间恐怕双方都有责任,一方面,银行是不是尽到了充分的风险提示和解释的义务。第二,就是客户在选择购买这些理财产品的时候,是不是选择了自己可以理解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但很多时候,很多人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都乐于关注它的收益,而忘掉了它的风险。所以这个并不是说外资银行天然的就是割肉机,而最重要的是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外资银行的傲慢?
当记者问起上述的汇丰银行客户严先生接下来会如何处理他的这两款产品时,严先生对记者表示:“我也很无奈,面对汇丰这么强大的企业,我们投资者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外资银行有什么底气敢在异国他乡如此傲慢?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实际上是中国的市场环境给了他们傲慢的机会。一来中国消费者的“崇洋媚外”心理使他们过于倚重外资银行,相信投入大于回报,而实际上,外资银行或者说所有外企都有“南橘北枳”的通病,他们对本国客户和中国客户实行“双重标准”,却享受“超国民待遇”;二则中国的市场监管相对不足,外企在中国的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其守法成本。
这些造就了他们的傲慢无礼,若没有妥善的措施加以改进,中国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恐怕还很长。(记者华青剑)
本文关键字:汇丰 亏损 管理费